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11-22 11:3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显著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永远坚持。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铸就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风雨同舟,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重灾面前不低头,生死较量不战栗,千难万险不放弃,顽强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对生命高度关爱、对科学高度尊崇,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年过去了,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汉旺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北川的工业园,机声隆隆……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砥砺下,我们取得了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无尽的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